有時候,正視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難。不難發現,生活中很多聽力損失患者,尤其是老年人,都比較固執,不愿意直接面對聽力和助聽器的問題。他們的想法往往是:
「自己還能聽到聲音,不用花錢配助聽器;
越晚佩戴助聽器越好,等到真的聽不清楚再配;
一旦戴上助聽器,就能立刻聽到聲音。
事實上,這些想法都是聽力和助聽器的常見誤解?,F在我們來談談:為什么一定要盡早選擇助聽器?
聽力損失的危害
聽力損失影響全球約4.66億人,中國約有2700萬人患有致殘聽力損失。如果聽力損失沒有得到及時正確的干預,時間越長,聽力功能的下降就會越明顯,因為對聽力神經的刺激減少。
長期聽力損失一方面會導致患者聽力和語言識別能力下降,大腦認知功能下降,甚至老年癡呆;另一方面,會加重患者的焦慮、抑郁和生活不適,嚴重影響生活質量,給家庭帶來麻煩。
為什么要盡早選擇助聽器?
事實上,通過有效的醫療治療,可以恢復或改善一些聽力損失,如傳導性耳聾。對于正規醫療效果差或無效的聽力損失,我們建議嘗試使用助聽設備進行聽力干預。
助聽器可以保護殘余聽力。
選擇助聽器是目前處理大多數感音神經系統和部分傳導性、混合性(尤其是蝸性)聽力損失的主要手段。助聽器的作用是放大聲音,幫助患者利用殘余聽力輕松聽到非常微弱的聲音和環境聲音。
其他老年人會認為,一旦他們依賴助聽器,他們就再也摘不下來了,他們的聽力會越來越差。但事實上,助聽器可以延緩聽力下降,保持原有的語言識別能力。研究表明,早期佩戴助聽器可以保護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語言識別功能。
聽力損失越嚴重,助聽效果越差。
許多老人認為,只要戴上助聽器,就能立刻聽到聲音,所以不急著選擇助聽器。事實并非如此。
助聽器的選擇只是解決聽力損失的一個環節。這些能力需要患者通過聽覺康復的適應性訓練來恢復,無論是聲音識別還是在嘈雜的環境中聽有用的聲音。如果聽力損失太嚴重,會增加大腦再次適應助聽器聲音的難度,導致助聽效果惡化。
因此,如果聽力損失發展到一定程度,即使佩戴助聽器,助聽效果也可能不盡如人意,甚至無濟于事。因此,應盡早發現、診斷、治療或干預聽力損失。
面對聽力損失的問題,盡早綜合考慮聽力損失的治療方法或干預方法,才能大限度地減少聽力損失對生活的影響哦。